站内搜索:
首 页 广电概况 重点工作 新闻传媒 有线电视 数据服务 服务承诺 文件法规
如东快讯
·直播现场
·爱心捐赠
·洋口港第二座码头开建
·缅怀先烈
·视察港口
首页记者风采 >  正文
我和新闻在路上(新闻信息中心记者 王玲玲)
【发布时间】2009-11-24 11:29:17 【浏览次数】  【编辑】 【作者】

前几天看过这样一张奥运照片:马拉松选手在努力地奔跑,而前面一辆拖斗车上斜放着一块木板,密密麻麻蹲了几十个人,举着长枪短炮,神情专注……他们的汗水,流得和运动员一样多。类似这样的照片还有很多。事实上,每一张照片、每一篇报道、每一个版面、每一期节目背后,都有几十位甚至上百位这样的人,他们的名字叫记者

他们站在目击者的角度,用独特的新闻敏感、用手中的笔、用声音、用画面记录事件的整个过程。最初的时候,听别人说,记者是无冕之王,我想当然地以为记者一定闪耀着光环;大学期间学习了新闻的特点,一是真实,二是迅速,我以为用最快的速度传递最真实的信息,就是新闻的全部;如今来广电局参加工作已有六个月,加入基层媒体,真正成为一名记者,我渐渐理解,作为一个新闻人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记录最真实、最鲜活的新闻事实,更多的关注弱势群体和平民百姓,赋予他们更有保障的话语权,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新闻工作是辛苦的,记得第一次为了写如东大米的系列报道,赶稿到夜里2点,我还抱怨太辛苦;第二次在金蛤岛采访,直到晚上9点还没来得及吃饭,我还不能适应。而在全国风筝锦标赛期间,冒着寒冷,坚守现场两天,在刚刚结束的海洽会采访到晚上1点,我已经渐渐习惯。从懵懂好奇道渐渐成长成熟,我仍然深爱着这份工作。因为新闻的魅力在于她永远年轻,永远处在进行时,我们不知道明天将要报道什么,我们只知道要满怀激情地关注新的、更新的新闻事件。

8月份,我曾采访过这样一个人,不远千里全家老小从三峡移民到如东,很多人说他品德高尚,顾全大家,舍弃小家,而真正吸引我的却是他来如东的经历和骨子里的那股“拗劲”。有过农村“赤脚医生”经历的他最初并没有赢得大家的信任,老百姓不愿去看病。他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满腹牢骚,只是踏踏实实地付出,无论刮风还是下雨,始终坚持“随叫随到”,糊涂老人眼睛看不清楚,总是打错电话,这位医生就贴心地帮老人存了自己的电话并设置快捷键,只要长按9就可联系上。一年的时间,一点一点的努力,他终于打开困境,赢得大家的认可,成为一名新如东人。我问他,你靠什么赢得尊重,他说真诚和努力。不仅行医还行善,这名三峡医生,他叫谢德平。

10月份,去看望曾经采访过的一对老人,家中一张结婚照引起了我的注意。没有华丽的衣服,没有漂亮的妆容,可就是那张2寸的结婚照片让两位老人宝贝至今,因为它见证了两人携手走过的沧桑岁月。如今身体健康的两人常常一起散散步、偶尔吵吵架、一起养养花,有时还跳跳舞。他们就是拥有着一辈子相濡以沫爱情的金婚老人-今年74岁的花梅芳和81岁的丈夫杨其儒。

这样的感动还有很多,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并且思考,和当事人一起经历,和读者一起分享,只会觉得,内心洋溢着一种幸福感。

曾设想过这样的场面,深夜里,采编室内,一群人,为了一个版面,一条新闻,甚至一个措辞,互相争论的面红耳赤,尽管忙碌,尽管疲惫,尽管争吵,但依旧兴奋。早晨推开窗,发现街头市民们正手拿赶印出来的报纸,时而笑容满面,时而眉头紧皱。读者通过我们的报道,和新闻事件同欢乐,共悲伤,也许,这就是新闻最大的意义。

基层的新闻人确实会受到很多的局限,但我会和新闻不停地行走在路上,用新闻的方式体现人文关怀,关注社会发展,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让往前走的继续走,让幸福的人儿更幸福。      王必春摄影

 

 苏ICP备08101270号 版权所有  如东县广播电视局 如东县广电局数据中心制作
地址:中国江苏如东县掘港镇泰山路 电话:0513-84513370/81995220 传真:0513-84524411
友情链接:中国广电网 江苏广电 南通广电 海安广电 海门广电 通州广电 江海论坛 如皋广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