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首 页 广电概况 重点工作 新闻传媒 有线电视 数据服务 服务承诺 文件法规
如东快讯
·直播现场
·爱心捐赠
·洋口港第二座码头开建
·缅怀先烈
·视察港口
首页优秀节目报纸优秀栏目 >  正文
渡口,在农村交通建设中消失
【发布时间】2009-9-23 16:05:20 【浏览次数】  【编辑】 【作者】

【名词解释】

渡口:以船渡方式衔接两岸交通的地点。我县地处江海平原,农村大小河道纵横交错,在改革开放初期,全县有渡口50多个。2001年,我县实施撤渡建桥工程,在全市率先实现“无渡县”目标。“渡口”从此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往事回放】

被采访人:李德如(当年三角渡撑渡人)

蜿蜒东流的遥望港河在途径掘港镇洋岸村时,和当地的人们开了一个玩笑,把该村两个村民小组甩到了河的南岸,又把通州北新桥镇的两个村民小组留在了河的北岸。于是,这里自然就形成了一个渡口,三角渡由此而成名。60多米宽的河面,让两岸的人们饱受了数十年交通不便之苦。

9月上旬的一天,我们慕名来到三角渡,探访这个渡口和渡口撑渡人。昔日的渡口已没有半丝痕迹,“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2001年,由省、市、县三级政府共同投资80多万元,建造的洋角大桥,使这里的人们彻底告别了渡口。但人们还清楚地记得曾经的撑渡人,50年间先后有89个人在此撑过渡,李德如老人便是其中的一位。

71岁的李德如,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大得多。他当过4年的兵,做过20年的民办教师。1983年,被村里安排去渡口撑渡,一干就是7年。李德如说,他虽然只撑了7年的渡,实际上却与渡口打了整整27年的交道。因为20年的教师生涯,他每天上班、下班都要带着河南岸两个组的几十个学生摆渡过河,从没有一个孩子掉到河里,正是这份责任心,他离开教师岗位后,村里才考虑让他接管渡口。可撑渡并不是一份好差事,逢年过节,摆渡最忙的时候,别人可以走亲访友,欢度佳节,自己却要坚守岗位,一天忙到晚。夏天,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守候在河边;冬天,站在寒冷的北风中冻得手脚都僵了。农忙季节,帮不到家里一点忙。有时,刚捧上饭碗,有人喊了。按规定,晚上不摆渡,但有些人遇到急事,还有些熟人,深更半夜也来敲门,没办法只好从热被窝爬出来。“最苦的还是大风大雨天,60多米宽的河面,水流湍急,雨打得眼都睁不开,杆子又滑,一船人的命都在我的手里,责任重大啊!一天下来,就像打仗似的,身上许多毛病都是这个时候落下的。”回忆往事,老人感慨万千。

这么苦这么累的活,一年有多少报酬?老人说,做工分的年代是享受同等劳力的待遇,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一年就1000多元,再有就是过渡的人,一次两分钱,南北两个组不收钱,本村的不收钱,熟人又收不到。“吃的是草,挤的是奶”,是这些撑渡人最恰当不过的写照。

“洋角大桥替代了三角渡口后,桥的南北又修了柏油路,这里成了我们村里的交通要道。”随行的洋岸村党支部书记祁建新告诉我们,“有桥和没桥就是不一样,这座桥不仅方便了南北4个组的群众,也拉动了经济的发展,现在每年有几千吨的农副产品从这里运出去。”

【新闻链接】 改革开放30年间,如东人感受最深的莫过于“交通”。当年的“汽车跳,如东到”、“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早已成为历史,农村路、桥建设在全县交通事业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撤渡建桥全省里下河地区率先。改革开放初期,全县有渡口50多道,到2001年仅剩下16道,当年在省、市交通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实施撤渡建桥工程,累计投入1000万元,建设代渡桥14座,在全市第一个实现“无渡县”目标。

——危桥改造全省名列前茅。无论是数量还是速度,均在全省首屈一指。仅“十五”期间,全县共改造省道、县道公路危桥118座,有效解决了道路“肠梗阻”的问题。

——农村公路成为农民致富路。作为新农村建设五件实事之一的道路通达工程,我县从2003年开始实施农村公路建设,通过省、市、县、镇四级出资,共修筑村级公路1110公里,并配套实施农村公路联网工程、双达标整治工程,建立和完善农村公路管养体制,实现了村村通等级公路目标,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30工程”的实施,使县城至南通、各镇,以及各镇到快速通道的路程缩短至30分钟。

(周  霞、顾  瑛、王白石)

 

 苏ICP备08101270号 版权所有  如东县广播电视局 如东县广电局数据中心制作
地址:中国江苏如东县掘港镇泰山路 电话:0513-84513370/81995220 传真:0513-84524411
友情链接:中国广电网 江苏广电 南通广电 海安广电 海门广电 通州广电 江海论坛 如皋广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