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首 页 广电概况 重点工作 新闻传媒 有线电视 数据服务 服务承诺 文件法规
如东快讯
·直播现场
·爱心捐赠
·洋口港第二座码头开建
·缅怀先烈
·视察港口
首页优秀节目报纸优秀栏目 >  正文
吴建华:体验幸福“加速度”
【发布时间】2009-9-23 16:07:49 【浏览次数】  【编辑】 【作者】

上世纪80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对改变中国农民的命运有着历史性的转折意义。农民仿佛在一夜之间找到了打开致富之门的“金钥匙”,农村也由此迈上了快速发展的金光大道——

掘港镇天星村农民吴建华今年48岁,个头不高,黑黝黝的脸庞显出憨厚而腼腆的神情,因为下雨,一双雨靴上沾满了泥水,一身正在地里干活的农民装束,看不出他就是全国劳模,我县赫赫有名的种植大户。在热气蒸腾的大棚里,与吴建华攀谈,听他讲述30年的致富故事,记者深切感受到一个普通农民的幸福“加速度”。

1978年,我刚从中学毕业不久,就回到生产队挣工分,当时家境清贫,两个弟弟年幼,尚在上学,自己在小时候受风寒之后,落下了哮喘病,重体力活干不了,但为了养家供弟弟上学,只能硬撑着下田参加集体劳动。”吴建华回忆说。“当时一个工分是12分,一天下来,能挣96分,刚好能维持一家5口生计。”“那时,家家户户的男劳力食量大,一顿能吃两大碗,还老觉得饿。”

1982年,队里联产承包,分了几亩田,先是种水稻、棉花、麦子,起早贪黑,但生活起色不大。我就想着能不能种点菜上市场卖呢?”次年,吴建华先是看中了村头的一方沟头,以父亲的名义向队里要了过来,种上了水芹菜,第一年长势较差,他写信给县农技部门,在一位农技员的指导下,合理施肥,第二年水芹菜疯长,大获丰收,他割下来去县城鸦园湖市场卖,卖完后一点小票,自己吓了一跳,超过了5000元。他兴奋得几晚没睡好。这一年,他成了队里第一个从事蔬菜种植的人,他家也成了村里率先走出温饱困扰的家庭。吴建华认为,分田到户的最大好处就是农民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有了自主时间的他,才能迈出改变命运的一步。

吴建华身体不算棒,但脑子灵。他觉得设施栽培是个方向,就和他的大棚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不断地向农业技术人员求教,跑县城新华书店翻找有关技术资料,又订阅了《长江蔬菜》杂志,了解市场行情钻研种植技术。通过不断摸索和大胆实践,他在大棚蔬菜种植方面终于掌握了一些窍门,成为乡里小有名气的种菜 “土专家”。种了几年的大棚蔬菜,吴建华尝到了甜头,可他仍不满足,又种起了反季节蔬菜,大棚反季节黄瓜获得成功,7分地收益达到4000元。1994年,他终于找准了适宜本地秋季番茄播种育苗的最佳日期——710日,还自己搞了一套“二次移苗”办法,大棚立体种植,在番茄棚中夹种扁豆,结果收获期提早了4个月,亩产提高了4倍,以“天星”冠名的扁豆还被省农林厅授予了“江苏省优质品牌产品”称号。吴建华用赚来的钱帮助两个弟弟都砌上了楼房。家里装上了电话,陆续购了电视机、冰箱、电扇、洗衣机。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些当年做梦都不敢想的场景,现在都那么的实实在在,这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实惠。”吴建华说。

吴建华成了远近闻名的种植能手,上门求教者日渐增多,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已所知全部传授给了乡亲们。在吴建华的带领和帮助下,天星村的大棚犹如星星之火蔓延开来,到新世纪初,全村的大棚已有50多亩,200多张。种菜人多了,吴建华把经验编写成资料,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和向各地科研院所专家们虚心请教,《大棚早熟茄子栽培技术》、《大棚、小棚和露地扁豆栽培技术要点》等近2万字的栽培技术资料终于编印了出来。近两年来,听他集中授课的农民就达6000人次。

规模大了以后,销路成了问题,吴建华就自费外出寻找市场,为种植户落实销路。他每年帮助乡邻销售蔬菜瓜果上万吨,创建的“天星牌”扁豆享誉长江南北数千个农贸市场。南通地区的六个县市甚至山东都有经纪人与吴建华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天星村的蔬菜在南通、上海等地的几个大市场销售形势越来越好。2004年,吴建华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如东第一位农民出身的全国劳模,走进了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接受“五一”劳动奖章。(周霞、汪益民)

 

 苏ICP备08101270号 版权所有  如东县广播电视局 如东县广电局数据中心制作
地址:中国江苏如东县掘港镇泰山路 电话:0513-84513370/81995220 传真:0513-84524411
友情链接:中国广电网 江苏广电 南通广电 海安广电 海门广电 通州广电 江海论坛 如皋广电